【核工记 翻译】《核工记》是清代文人张岱所作的一篇散文,记载了他与友人共同制作“核舟”的过程。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核雕艺术的精妙,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作者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敬仰。本文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,对《核工记》的内容进行简要翻译与解析。
一、
《核工记》讲述了作者张岱与朋友一起雕刻一枚桃核,将其制成一艘小船,船上有人物、器物等细节,栩栩如生,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艺。文章不仅描述了雕刻的过程,还表达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赞美,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。
文中提到的“核舟”是一件微雕艺术品,体积虽小,却包含丰富细节,象征着古人对艺术追求的极致。张岱通过这篇文章,传达了他对民间工艺的尊重与欣赏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核工记 | 《核工记》 |
余尝见人刻木为舟,形制甚巧,然未及此之精也。 | 我曾见过别人用木头雕刻成船,形状非常巧妙,但还没有达到这种精细程度。 |
其舟长三寸,宽半寸,高寸许。 | 这艘船长三寸,宽半寸,高一寸左右。 |
船中可坐五人,人物各具神态,几案、茶炉、书卷皆备。 | 船内可以坐五个人,每个人物都神态各异,桌椅、茶炉、书卷等物品也都齐全。 |
有老者执扇而坐,似在闲谈;一童子捧书而立,若有所思。 | 有一位老人拿着扇子坐着,好像在闲聊;一个小童捧着书站着,似乎在思考。 |
一妇人抱婴而坐,若慈母之态;一男子倚窗而望,若远眺之状。 | 一位妇人抱着婴儿坐着,像是慈母的样子;一个男子靠着窗户望着远方,像是在远眺。 |
船尾有橹,船头有帆,风势欲动,仿佛真舟。 | 船尾有桨,船头有帆,风势似乎要动起来,仿佛是一艘真正的船。 |
此工非人力所能及,实乃天工开物也。 | 这种技艺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,实在是自然造化的结果。 |
三、总结
《核工记》通过描写核雕工艺的精妙,展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高度发展。文章语言简洁,描写生动,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感。同时,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尊重与推崇。
通过本篇翻译与总结,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《核工记》的内涵,并感受到古代工匠在微小空间中创造大世界的非凡智慧。